50+刘大哥的唱歌逆袭:退休后从0开始学唱歌
小时候爱唱,后来被日子磨得没了心思,直到看见别人在公园唱得带劲,才突然不甘心——凭啥我只能当观众?”50+的刘大哥说起学唱歌的初衷,眼里闪着对生活的热忱。退休后的他,用一段从零开始的唱歌之旅,证明了热爱从不怕晚,年龄从来不是追求快乐的阻碍。
从“观众”到“演唱者”:一句“不甘心”,推开新世界的门 刘大哥的唱歌梦,藏在岁月里很久了。年轻时被工作、家庭填满生活,唱歌成了藏在心底的小遗憾。直到去年刷到短视频里,一位老大哥在公园唱《一剪梅》的视频——“叔叔太有范了”的评论刷屏,让他突然心头一动:“别人能唱得那么尽兴,我为什么不能试试?”
退休后的时光终于有了留白,他抱着“给自己找个乐子”的想法走进了圣典,没想到一进门就找到了“组织”:“好几个五十多岁的朋友都是从零开始学,大家一开始都怯场,怕跑调、怕丢人,可越唱越上瘾。”曾经只能在台下鼓掌的观众,就这样一步步站上了属于自己的“舞台”。
四个“接地气”秘诀:把唱歌变成生活里的甜
对零基础的刘大哥来说,唱歌不是靠天赋,而是靠“找对方法+敢开口”。他总结的几个小秘诀,藏着普通人学唱歌的真实智慧:
第一步:别管跑调,先开口就是赢
第一次在合唱团试唱,声音小得像蚊子叫。”刘大哥笑着回忆,但旁边大姐的一句“谁不是从跑调开始的”给了他勇气。他索性在家洗澡时放声唱,反正“没人听见”,慢慢练出了胆量:“唱歌最怕‘开不了口’,丢不丢人的先放一边,敢唱就是第一步。”
第二步:气息训练,真不是“玄学”
以前觉得唱歌全靠嗓子喊,学了才知道“气息是关键”。老师教的“吹蜡烛”法成了他的日常练习:想象吹灭蜡烛,气要细、要稳。一开始唱两句就喘,坚持一段时间后,“高音不费嗓子了,声音也结实多了”。他还发现,平时多走路、爬楼梯,原来也是在悄悄练气息。
第三步:选对歌,不跟自己“硬刚”
刘大哥曾执着于挑战《青藏高原》,结果副歌一到就破音,被老伴笑“找罪受”。后来换成《朋友》《外婆的澎湖湾》这类旋律简单、情感足的歌,“唱着唱着信心就回来了”。他说:“唱歌不是比高音,唱得开心、唱得舒服最重要。”
第四步:找伴一起练,孤独感都唱没了
一个人学容易放弃,一群人唱才热闹。”每周和圣典歌友们约练,参加合唱团,成了刘大哥最期待的事。大家互相打气,唱得好就请喝茶,跑调了就自嘲两句,偶尔还一起参加表演。“虽然上台紧张,但唱完那股成就感,能高兴好几天。”
唱歌不分年龄:50+的快乐,是把日子唱成歌
如今的刘大哥,每周雷打不动练歌两三次,嗓子越来越顺,心情也跟着亮堂:“唱歌的时候,烦心事全忘了,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。”家人聚会时,他不再躲着麦克风,能大大方方唱首歌,看着家人的笑脸,心里满是满足。 “图的不是成名获奖,就是给生活添点色彩。”刘大哥的话朴实又真诚。
对成年人来说,唱歌从来不是专业选手的“专利”,它是情绪的出口,是友谊的纽带,是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。 就像刘大哥说的:“别让年龄挡住你的歌声,唱出来,生活真的会变得不一样。”毕竟,能为热爱开口的人,永远眼里有光,心里有暖。
-
户外活动
活动 -
课堂实拍
上课 -
课堂实拍
上课